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源于原创 T&D FACTORY TD Factory 2025年02月24日 14:55 北京

木版水印

木板水印,复刻时光的诗意,晕染岁月的墨香。

T

IMG_256

历史起源

木版水印源于唐代。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阶请人刻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是目前可见较早的相关实例,当时虽以单色雕版印刷为主,但为木版水印技术奠定了基础。

IMG_257IMG_258

木版水印

而到了宋代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书籍、佛经等大量刊印,插图也更为常见。元代至元六年(1340年)出现了朱墨双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是木版水印向彩色套印发展的重要标志。

到了明代正德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出现了靛青印本及蓝朱墨三色、蓝黄朱墨四色、朱墨黛紫黄五色套印本等。万历年间,胡正言创造的饾版拱花套印技艺,使木版水印技术达到成熟阶段,能更细腻地表现画面色彩和层次,如《十竹斋书画谱》等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制作工序

勾描

拿到原稿后,根据色彩繁简、层次浓淡等确定分版数量。用透明胶纸覆在原作上,将画面的点、线、色块、文字等如实勾描下来,再用半透明薄纸蒙在勾好的胶纸上,按不同层次、颜色用毛笔细致描绘成一张张底稿。

刻版

将勾描好的底稿分别粘在选用梨木、黄杨或枣木等硬木制成的木底板上,木板表面需刨平、光滑。待干固后,雕刻师以月牙形刻刀等工具进行精雕细刻,雕刻时要领会原画风格、笔法,注意起笔落笔,使刀下生辉。

IMG_259IMG_260

木版水印

先将刻好的印版固定在印案上,用棕刷或毛笔蘸上中国画使用的水粉颜料,运用绘画技巧刷涂在印版表面。再把宣纸或绢等纸张复在版面上,加压即可完成印刷,印刷时一套木版印完再换一套,直至所有套版印完。有时还需人工对照原画在印制品上进行色彩加工,即掸色,在需加重的部位手工晕染。

装裱

把印好的画用宣纸或绫、绢、织锦等按一定工艺要求裱糊起来,形成立轴、横披、册页等形式,再用精美的外套或锦盒包装。

传承影响

木版水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量古代书画、典籍依靠木版水印得以流传,像《十竹斋书画谱》《萝轩变古笺谱》等,让后人能领略先辈艺术风采,传承民族审美与文化基因。许多传统图案、故事通过木版水印的形式,保留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像年画里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教材。

木版水印也在为后现代艺术家提供灵感,其独特的色彩层次和韵味,启发现代艺术家在绘画、设计等领域创新,如一些现代插画借鉴其古朴风格,服装设计融入传统水印图案。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与现代多媒体结合,以动态形式展示,为艺术创作开辟新路径。

传承现状

木版水印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印刷技艺的巅峰代表,其传承现状既承载着文化复兴的希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北京的荣宝斋、杭州十竹斋等百年老店,通过古法新作延续技艺。例如荣宝斋建立非遗工坊,复刻《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并推出限量版文创;十竹斋与艺术家合作,将水印技艺融入现代版画创作。

而在各大高校中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开设非遗研培班,将传统技艺纳入艺术教育体系,培养跨界人才。中央美院甚至成立传统版画工作室,探索水印技艺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IMG_261IMG_262

木版水印

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木版水印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沉淀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审美,传承它,是对华夏文明脉络的深情守护。

IMG_263IMG_264

传承木版水印,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珍视。在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机械复制的便捷与高效冲击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但木版水印所蕴含的手工匠人的温度与情感,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每一道刻痕、每一次刷印,都是匠人们与材料、与艺术的深度对话,是他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的体现。传承木版水印,就是为这份手工的温度和匠心留下生存的土壤,让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得以延续。

内容策划 Presented

+

策划ProducerDavid

排版 EditorDavid

校对 ProofEve

审核Reviewer | Eve

图片版权 Copyright|网络

T&DFactory

探索不同传统手工艺术

找寻各种国内外优秀趣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