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源于T&D FACTORY TD Factory 2025年01月12日 08:35 马来西亚
宋人毕昇君,巧妙绝伦径。
泥字兴国寒门福,千载书传鼎。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活字印刷术。它诞生于古老的东方,却以其无穷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知识传播格局。
历史起源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印刷技术,它起源于中国北宋时期,由毕昇(约970-1051年)发明。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可移动的单个字符(活字)来组成文本,这些活字可以反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书籍的生产速度。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印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此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依赖于手工抄写,这是一个耗时且成本高昂的过程。毕昇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变得更加快速和经济,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技术原理
Technical principle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步骤包括制作活字、排版、上墨、印刷和拆版。首先,将文字雕刻在小块的金属或木材上,形成单个的活字。然后,这些活字按照文本的顺序排列在印刷盘上。接着,活字上涂抹墨水,覆盖上纸张,通过压力将墨水转印到纸上。印刷完成后,活字可以拆下并重新排列,用于印刷其他文本。
制作工序
首先是制作活字。一般用胶泥、木头或者金属(如铜)来制作。以胶泥为例,先把胶泥制成一个个小方块,在上面刻反写的单字,阴干后放入窑内烧硬。
接着是排版。在一块铁板上放置松香、蜡、纸灰等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将活字按内容依次排列在铁板上,排满一版后用火烘烤铁板,使黏合剂熔化,活字就固定好了。
之后是印刷。用墨刷在活字版上涂墨,再铺上纸张,用干净的刷子在纸上轻轻刷动,使字迹印在纸上。
最后是活字的回收。印刷完成后,再用火烘烤铁板,使黏合剂熔化,就可以把活字取下,存放好以便下次排版使用。
传承影响
活字印刷
在历史的长河中活字印刷术使得大量的古代典籍、史书、文学作品等得以印刷保存和流传至今,如《资治通鉴》《永乐大典》等,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等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资料。
活字印刷术传入世界各地后,打破了社会对知识的垄断,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和知识得以通过书籍广泛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传承现状
活字印刷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且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愿意学习和传承的年轻人较少。如福建宁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上百名木活字印刷技师,如今坚守的技师已不多。
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活字印刷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各地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福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在2011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设立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和宁化分馆,为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意义
活字印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使得古籍经典能够大量复制保存,像中国的经史子集等诸多文献,通过活字印刷跨越时间流传,让后人能够领略古人智慧和历史风貌,保证文化根脉不断。
它还蕴含着古人精湛的工艺审美。无论是活字的雕刻,还是排版的布局,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是传统工艺美学的体现。
活字印刷的传承,绝非仅仅是对一门古老技艺的延续,它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火种,是跨越时空的智慧接力。每一个活字,都承载着先辈们对知识传播的渴望与执着,在岁月长河中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传承活字印刷,是在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使其不被工业化浪潮所吞噬,让我们在数字化的快节奏时代,仍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感受手工技艺的质朴与深沉,它是我们与根脉相连的脐带,为民族精神的凝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励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征程中不忘来路,创造新的辉煌篇章,向世界彰显文化传承的坚韧与伟大。
内容策划 Presented
+
策划Producer|David
排版 Editor|David
校对 Proof|Eve
审核Reviewer | Eve
图片版权 Copyright|网络
T&DFactory
探索不同传统手工艺术
找寻各种国内外优秀趣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