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从武当庙看民间艺术功能性转换》

 2021年11月25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在401合堂举办《从武当庙看民间艺术功能性转换》的专题讲座。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黄海燕副教授主讲,2020级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 

 

 

 黄海燕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有关武当庙的所见所闻与所知所感。武当庙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姜楼镇邓庙村,庙内供奉着武当、三皇、伏羲、神农、名医等一组宋元以来的石造像。该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体现,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展示。

 

 

 黄海燕老师主要从五大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述了武当庙的艺术形式:第一,从建筑形式上。武当庙具有元代和明代风格的特色。第二,从雕塑形式上。武当庙具有唐宋以来的大气与浑厚,也具有元代元素,奇特威武,兼容儒释道的特色。第三,从壁画形式上。在西面墙壁上的壁画,据传为“鸡嘴雷神牛头马面”,同时还有一个无头之神手捧龙头。在东面墙壁上的壁画,据当地居民传说是二十八宿,现代又称之为二十八星宿。第四,从屋脊瓦当艺术形式上。瓦当是实用于古代建筑上的瓦附件,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装饰功能;屋脊是古建筑物对于屋面交界线或边沿线的特殊处理而产生的构造形式,一般分为正脊、垂脊、戗脊、博脊。第五,从汉画石艺术上。汉画像石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黄海燕老师评价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其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尤其是体现了普通人民朴素的审美观念,体现出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规律和审美内涵。黄海燕老师从武当庙的艺术形式阐述了民间艺术的功能性转换,针对这一命题,老师总结概括为四点:一是无意识的原始萌芽到人神合一;二是自然生活的本能呈现到娱神与自娱;三是民俗节庆的艺术化到功能的赋予;四是民族精神的承载到观赏心态的转换。

 

 

 民间艺术审美功能的加强正是因为现代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有其当代价值意义。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老师的细致讲解让同学们受益良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一方面继续学习,深入研究,学有所获。

 

编辑:赵丽丽

审核:刘傲男、邓亚新、付亚楠